中国书画家数据库 新闻 张晓凌:“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既是新时代的产物,也彰显了新时代精神——“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国内作品验收评审现场访谈

张晓凌:“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既是新时代的产物,也彰显了新时代精神——“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国内作品验收评审现场访谈

11月21日,“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国内作品验收评审在北京圆满完成。这一国内迄今为止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美术创作工程,以跨越时空的258个选题,构成了一部视觉艺术的史诗。作品质量是艺术创作的生命线,更是衡量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报记者通过对参加验收评审的近50位专家现场采访,与读者分享评委们眼中的“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及验收评审作品。

张晓凌

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艺委会副主任

经过近五年的砥砺奋进,“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国内部分作品的验收圆满收官,大部分作品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还有些作品令人喜出望外。其成就准确地诠释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包括“一带一路”题材在内的重大题材创作,仍是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的主要形态和领域,这一点毋庸置疑。中国是个大国,不仅体量大、历史悠久,而且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因此,仅仅靠“自我表现”“形式主义”的艺术是难以表达时代精神诉求的。可以说,近现代以来中国历史的走向,决定了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的主流形态与价值取向。

我认为,在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博弈中,“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不仅是全球治理的最佳方案,还体现出人类建构命运共同体的普遍精神追求。“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创作的宗旨,就是要以艺术的方式呈现、表达这一精神,让这一精神披图可鉴,广为流布。

邵大箴、张晓凌在验收评审现场

邵大箴、张晓凌在验收评审现场

因此,“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的评选标准是双重的:首先是对“一带一路”精神与主题的理解与诠释。这要求艺术家们深刻理解,充分领悟历史文本、事件所拥有的意义与价值。这一点是作品的基石,是作品艺术语言与形式的起点与归宿。这一点做不到,形式再“独创”也是苍白的;其次在理解、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建构个人化的美学风格与语言体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作品应是一张好画”。在创作实践中,上述两者不可偏废一方。以评审的结果来看,大约90%的作品达到了主题与语言,精神与形式的高度结合。

重大题材创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并非艺术家个人能够完成。与一般的个人化创作相比较,重大题材创作广涉历史、民族、哲学、宗教、人文、科技等领域。在西方美术学科中,重大题材(历史画)创作是一个专门的学科,位列各学科之上,它要求艺术家在掌握专门的语言技术的同时,还要具备文史哲底蕴,以及导演般的调度能力。换言之,重大题材创作有自己内在的规律。“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下一阶段的创作更令人期待。

编辑:彭越

责任编辑:陈敏 本文由中国书画家数据库信息中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ap.cn/news/2018/12/05/archives/1348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info@chinanao.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