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国内作品验收评审在北京圆满完成。这一国内迄今为止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美术创作工程,以跨越时空的258个选题,构成了一部视觉艺术的史诗。作品质量是艺术创作的生命线,更是衡量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报记者通过对参加验收评审的近50位专家现场采访,与读者分享评委们眼中的“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及验收评审作品。
李象群
鲁迅美术学院院长
“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艺委会委员
以“一带一路”为创作主题非常重要,这为中国文化传播架构了桥梁,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国际推广,能够更好地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它的作用是深远的。
从目前的作品来看,大部分还是很突出、很精彩的,有一些作品甚至超出预想。看到这些作品我也感到特别振奋。中国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无论是雕塑、绘画还是设计,都有这么多优秀的作品呈现,这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提升。艺术家们尽心竭力,力图做到最完美,呈现出满意的作品,这也真实地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精神面貌,我们能够从中看到民族化,能够看到这个时代的中国。
李象群在验收评审现场
不过,也有一些作品遗憾地落选了。落选的主要原因,我想可能是艺术家在草图中表达得还不够清晰,不那么易于解读。另外,我也看到了一些新人的作品,其中一些创作很让人感动。对于雕塑而言,因为它在处理材料方面可能更耗费时间,我认为如果时间再宽裕一些,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有一些作品在现有的基础上可能还要放大,放大后就能看出它原有的气势了。
编辑: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