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家数据库 新闻 与伟大的改革开放共成长——中国国家画院40年发展撷英

与伟大的改革开放共成长——中国国家画院40年发展撷英

成立:从中国画创作组到中国画研究院

中国画创作组的诞生

1977年12月12日,在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同志的提议下,中国画研究院的前身——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正式成立。中国画创作组的组建得到了当时的国家主席李先念、国务院副总理万里等中央领导的大力支持。

成立中国画创作组,在当时有着“三大任务”:一、提供国家收藏保存的作品;二、完成国家重点创作任务;三、为外贸机构提供一定数量的作品,增加外汇收入;在短短11个月的时间内,总计完成并上交给国家的作品多达5120幅。参加创作的有李可染、刘海粟、朱屺瞻、叶浅予、吴作人、关良、蒋兆和、谢稚柳、陆俨少、亚明、黄胄、黄永玉、黎雄才、李苦禅、吴冠中、何海霞、关山月、程十发、宋文治、方济众、王雪涛、梁树年等画家。正是在此基础上,1978年9月26日,文化部艺术局在中国美术馆主办了“中国画创作组汇报展览”,展出作品136件。

1979年6月1日,中国画创作组从原先的友谊宾馆南工字楼,迁到了颐和园藻鉴堂。同年7月11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在藻鉴堂接见了创作组的画家。从1979年6月1日,到1984年6月25日,中国画创作组和不久后成立的中国画研究院,在藻鉴堂住了5年零25天。藻鉴堂是当时公认的中国画创作中心和顶级代表,藻鉴堂时期,被认为是中国画研究院早期的黄金时期。

1981年11月1日,中国画研究院成立大会在北京饭店召开

1981年11月1日,中国画研究院成立大会在北京饭店召开

第一届院委李可染、刘海粟、陆俨少、亚明、蒋兆和、黎雄才、董寿平、钱松喦、黄胄、方济众等在中国画研究院建设工地

第一届院委李可染、刘海粟、陆俨少、亚明、蒋兆和、黎雄才、董寿平、钱松喦、黄胄、方济众等在中国画研究院建设工地

中国画研究院初建工地

中国画研究院初建工地

中国画研究院成立大会

1981年10月17日下午,叶剑英在住所接见了蔡若虹、李可染和黄胄,并对中国画研究院即将正式成立,和“中国画研究院第一届画展”即将开幕表示祝贺。1981年11月1日,中国画研究院成立大会在北京饭店举行。万里、谷牧、方毅、姚依林,中央各部委、北京市、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等单位领导及文艺界人士500余人出席。李可染任首任院长,蔡若虹、叶浅予、黄胄任副院长,黄廻任秘书长。面对古老深厚的中国画传统,首任院长李可染倡导“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并提出成立创作、研究和信息资料中心的设想。11月2日至15日,“中国画研究院第一届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展出229位画家的作品231件。

中国画研究院的成立大会,标志着从中国画创作组到中国画研究院筹备组这一历史阶段的结束。中国画研究院的成立,是党在文艺界拨乱反正、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一个胜利成果。在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中国,对于几代美术家来说,这是令人激动的时刻。作为民族艺术的代表,中国画拥有了最高等级的专业创作和研究机构。

在中国画研究院成立大会前,万里、谷牧、姚依林、方毅等中央领导与中国画研究院负责人黄胄、蔡若虹交谈

在中国画研究院成立大会前,万里、谷牧、姚依林、方毅等中央领导与中国画研究院负责人黄胄、蔡若虹交谈

继承与坚守——艰难的起步摸索阶段

1985年5月,文化部任命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刘勃舒兼任中国画研究院院常务副院长,1993年5月任命其为院长,6月任命吕世观为副院长,中国画研究院开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面对西方文艺思潮的冲击,刘勃舒提出“继承与坚守”的艺术主张。

在新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中国画研究院跟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代,改变观念、关注现状、摸索前行、整合队伍、谋求发展,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轨。1985年8月,中国画研究院成立业务处,王迎春、龙瑞为首任正副处长,并正式聘请驻院专职画家,确定“全院工作一切为画家服务”的办院方针。1990年初,中国画研究院在本院原有理论研究队伍的基础上成立史论研究室,目的在于贯彻画院的宗旨,发挥画院作为学术机构的职能。

李可染与刘勃舒

李可染与刘勃舒

中国画理论的引航者

中国画研究院组织老艺术家和美术史论工作者,对极“左“时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批判,进行重新思考、判断、认识,对以前否定的和片面的认识进行修正,在理论上予以必要的疏理与澄清,为日后的继承与发展迈出了第一步。

针对诸如“穷途末路”等要全盘否定或改造中国画的舆论,在刘勃舒的带领下,中国画研究院在1985年12月、1986年1月和1986年6月先后组织了三次讨论会,引导广大中国画画家与理论工作者认真研究分析传统,为中国画艺术发展的多元化选择,为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为艺术家们不再为新观念而惊慌和无所适从,提供了巨大帮助。面对社会现实与时代的变革,画家们开始有了独立的思考与判断,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逐渐回归到以民族文化为基石,坚持民族文化传统并发扬光大的道路上来。

中国画研究院成立大会上萧淑芳、赵无极、李苦禅、谷牧、黎雄才、刘文西等人合影

中国画研究院成立大会上萧淑芳、赵无极、李苦禅、谷牧、黎雄才、刘文西等人合影

中国画创作的探索者

在中国画研究院创立开始的十数年间,美术的社会关注度远非今日可比,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艺术家、社会组织、机构的观念、心态、体制和公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都在不断变化。此时的中国画研究院各种活动的举办,对中国画艺术事业的健康发展,对全国画院创作与研究工作的进步,对创作的繁荣和理论的发展,对新思潮和传统的再认识,对中国画教学,对艺术事业单位的深化改革,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1994年策划至1997年完成的“三峡刻石”工程,共有来自6个国家和地区的135位书画家的146件书画作品和137方印章被刊刻于三峡宜昌段,并出版《世界华人画家三峡刻石》画集。从1998年开始编辑的《当代中国画院》(两集)画册,2000年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书中用中英文对照的文字资料介绍了31所国家、省、市、自治区、特区公办画院的发展、组织、业绩与画家状况,并附有327位画家的作品,为了解当时中国画院现状提供了一份较完整、准确的权威资料。2000年12月,中国画研究院承办了“全国画院工作座谈会”,全国31所省、市、自治区画院院长及上级主管部门代表70余人出席。2001年7月,中国画研究院举办了“中国画教学研讨会”,全国11所高等美术院校代表及专家学者30余人出席。

黄胄、李可染、张仃、李苦禅、蒋兆和、田世光在一起

黄胄、李可染、张仃、李苦禅、蒋兆和、田世光在一起

正本清源贴近文脉——中国美术事业的新起点

新世纪以来,随着2003年底文化部任命龙瑞为新一任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中国画研究院确立了“研究、继承与发展中国画艺术”的建院宗旨,进一步明确中国画发展事业也应符合国家可持续和科学的发展观。针对当时美术创作研究中的西化风潮,龙瑞提出了“正本清源,贴近文脉”的办院理念,促使中国画研究院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2004年9月,中国画研究院成立了以龙瑞为主任,李延声为副主任,王迎春、邓林、李宝林、谢志高、詹庚西、赵力忠、邬鸿恩、张江舟、舒建新、赵卫为委员,张晨为学术秘书的中国画研究院艺术委员会,明确了艺委会作为学术研究的核心及咨询机构。

正式更名“中国国家画院”

2006年,根据中国美术事业繁荣发展的需要,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11月7日,文化部正式宣布中国画研究院更名为中国国家画院,12月14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国务委员陈至立,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和中央国家机关、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等有关领导及文化艺术界代表150余人见证了这一时代美术盛事。文化部部长、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作了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画研究院更名为中国国家画院“是事业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平台。将以创作、研究中国画、书法、篆刻等艺术为主要职能,立足民族立场,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艺术,在继承中求创造,在创造中求发展,力争多出好作品,多出优秀人才。”

更名后的中国国家画院调整完善了部门设置,组成了以创作研究部、理论研究部、教学培训部、院刊编辑部、对外交流中心和美术馆为核心的专业队伍,明确了目标、任务和责任,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大美为真——迈向辉煌的新征程

2009年4月17日,文化部任命杨晓阳为中国国家画院院长,2010年2月文化部任命卢禹舜为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张晓凌、张江舟为副院长。至此,中国国家画院的各项工作迈入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

东方既白·中国国家画院建院30周年庆祝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东方既白·中国国家画院建院30周年庆祝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明确建设目标:中国一流、世界知名

杨晓阳到任伊始,首先通过对全国画院系统深入调研,发现画院系统所存在的问题,并在这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座谈、走访、讨论,理清了思路,确立了画院体制存在的必要性,并在层次、规模、任务、性质和作用几个方面对画院进行了再定位。中国国家画院首先明确了“创作、研究、教学、收藏、普及交流”五项基本功能。为了落实部领导“做大做强”的指示精神和创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画院,画院明确了对美术各个专业做到“全领域、全覆盖”,代表国家美术制定标准、确立规则,引领导向中国美术的发展方向,真正做到“对内代表国家,对外代表中国”。

明晰办院理念、创作方向:“大美为真”“一人一品”

杨晓阳调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后,始终以创作研究为中心任务,坚持“大美为真”的办院理念,以“一人一品”为创作方向和审美标准,以“一带一路”为抓手,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实践活动。作为国内最高级别的美术创作研究机构,中国国家画院有义务和责任,擎起独具魅力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大美为真”这面旗帜,推动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的繁荣发展。“一人一品”则要求画家学习传统艺术,结合时代精神,发掘每位艺术家自己的创造潜力,强化自己的艺术个性,创作出质量高、具有独特艺术气象的作品。

第九届中国艺术节

2010年5月10日,“中国风格·时代丹青——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开幕,开创了中国艺术节美展的首展,拉开了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系列活动的序幕,展出中国画152件、油画98件、版画76件。展览得到了老一辈著名艺术家吴冠中、黄永玉、詹建俊、靳尚谊等及中青年艺术家的积极响应,这是多年以来少见的一次大规模、高质量、具有创新意识的全国艺术展,成为以后每届中国艺术节的必备项目,对审视和推动当代美术发展、探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当代美术主体的建构、理解当代美术创作中的中国风格和时代标准、宣扬中国当代美术的海外推广策略以及中国写意精神的当代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上海世博会上的“写意中国”

借助上海世博会东风,“写意中国·中国国家画院2010大写意国画邀请展”于2010年9月28日至10月7日在上海浦东展览馆举行。围绕“写意中国”的展览主题,汇集了国内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百余位中国画家的近200件作品参展,同时还展出包括彩陶、岩画、玉器、青铜、雕塑、绘画在内的古代经典作品的图片资料。在呈现当代中国画写意价值和成就的同时,也对贯穿于中国数千年艺术传统中的写意精神进行了整体梳理,传统的“写意”概念被赋予新的内容,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中国艺术传统写意精神的本体思考,2010年被画界和媒体誉为“写意年”。 

群英荟萃动京城:东方既白·中国国家画院建院30周年庆祝活动

2011年10月至11月,中国国家画院建院3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在北京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美术界规模大、层次高、画种全、学术性强的一次展览和研讨活动,生动展现了中国国家画院30年来在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上的丰硕成果。中国国家画院全体人员在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进行了组织有序的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这一盛大活动。活动主要包括四项内容:10月29日上午,“东方既白·中国国家画院建院3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10月29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东方既白·中国国家画院建院30周年庆典大会”;10月30日,在国家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举行“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美术”国际学术论坛;10月30日下午,“东方既白·中国国家画院建院30周年青年美术作品展览”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此外,3集专题片《水墨年轮》在各大电视台同时开播。

中国国家画院建院3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是对中国国家画院30年成果的一次检阅,是中国国家画院在凝聚中国优秀美术人才后的一次集中展示,是中国美术界的一次盛会,对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第一次各大画种齐全的画院系列活动的顺利举办,昭示着中国国家画院将迎来更为广阔壮丽的发展前景,也预示着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即将到来!

完善“一部八院、五个中心、九个基地”建构新格局

杨晓阳在接受调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组织谈话时,时任文化部部长的蔡武曾明确指示要把画院“做大做强”。对“中国国家画院”发展定位的认识是:对内代表国家;对外代表中国。通过展示中国特色,打造国家形象,熔铸国家气派,并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弘扬中国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在对画院职能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家画院的实际,杨晓阳提出了中国国家画院未来发展的“五个一”任务,即:

第一,聘一批画家;

第二,建一批画室;

第三,创一个大展品牌;

第四,办一次个高层次的论坛

第五,留下一批精品。

随后启动的《中国美术发展工程》《中国美术海外推广工程》成为2010年文化部重点工程。

2010年8月31日,杨晓阳在中国国家画院“七院”成立大会上讲话

2010年8月31日,杨晓阳在中国国家画院“七院”成立大会上讲话

由此开始,中国国家画院的发展有了新的、具体的遵循。伴随着国家的强盛,中国国家画院一路前行,完成了诸多艰难的任务,开创了全新的局面。

2010年8月31日,包括国画院、油画院、版画院、雕塑院、书法篆刻院、美术史论研究院和公共艺术院在内的中国国家画院下属七个专业院在京宣告成立,这是中国国家画院健全专业门类、完善组织体制的重要标志。杨晓阳在“七院”成立大会上说,七个专业院的成立是中国国家画院遵照文化部“做大做强”发展目标要求,摸索出的少而精的机构模式和专聘结合的用人制度,致力于将影响辐射至全国乃至全世界,真正做到“对内代表国家、对外代表中国”。

2010年8月31日,蔡武、杨晓阳在中国国家画院“七院”成立大会上为黄永玉颁发中国国家画院版画院院长聘书

2010年8月31日,蔡武、杨晓阳在中国国家画院“七院”成立大会上为黄永玉颁发中国国家画院版画院院长聘书

2011年,中国国家画院成立了青年画院,2011年6月22日,中国国家画院在京召开了“中国国家画院第一届全体大会”。至此,新成立的八个专业院与原有的创作研究部共同构成了中国国家画院的专业核心,“一部八院”的机构模式。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学培训、理论研究、展览交流的需要,中国国家画院又成立了教学培训、艺术交流、艺术信息、文化产业研究、当代艺术研究五个中心,作为对八大专业院各项功能的延伸和补充。同时,中国国家画院与具备一定人文资源和必要的经济条件的地方政府和中外相关机构联合,建立了多个创作基地、艺术中心、美术中心、艺术交流中心等机构。2017年经过整合,最终保留了天津蓟州区盘龙谷创作基地、圆明园创作中心、国展美术中心、龙门美术中心、美国创作研究中心、德国创作交流中心、法国创作交流中心、江南创作基地、同曦创作交流中心共九个基地。

与此同时,基于这一建制,以杨晓阳为首的中国国家画院领导班子坚定以创研为中心的办院方针,逐渐完善了“画院年展、专业院展、海外展、个展”四级展览制度,明确了对内对外两手抓的学术追求。

推进“三大工程”建设高水平国家画院

2013年至2018年,中国国家画院上下齐心,以创作研究为核心工作,开创了大型“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中国美术报》创建和院址东扩“三大工程”的落实,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期间(2016—2020年)“全面建设高水平国家画院”的目标夯实了基础。作为公益型事业单位国办画院的魁首,站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为促进文艺事业由高原向高峰拓进,中国国家画院给出了自己的样本和答卷,表征了一个国家级美术创研单位的担当,对全国的美术界而言,有其独特的启示性。

2010年8月31日,中国国家画院“丝绸之路美术创作工程”考察写生团在嘉峪关留影

2010年8月31日,中国国家画院“丝绸之路美术创作工程”考察写生团在嘉峪关留影

“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推动美术创作出人才、出作品

2018年11月21日,“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国内作品验收评审在北京拉开帷幕,这也标志着工程进入收官阶段。自2012年项目动议,到2014年正式启动,历经三次更名、五年经营,“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终于走入了新的历史节点——国内作品的验收评审。此次参加验收评审的作品共203件,其中国画作品110件、油画作品41件、版画作品22件、雕塑作品24件、公共艺术作品6件。

作为中宣部批准、财政部支持、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国国家画院组织实施的大型美术工程,“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的出发点与最终目的,是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切实推动文化交流传播和创新发展。该项目也是有史以来国内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美术创作工程。

从规划论证,到组织艺术家集体到丝绸之路考察、写生,再到画家自己按创作需要深入写生、收集资料;从国内画家的组织动员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著名艺术家的邀请和组织,“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紧跟中央步伐,深入研究,推进有序。工程启动之初,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通过几年的论证、考察,精选出有关“一带一路”的创作选题600个,最终实施创作258个,涵盖了关于“一带一路”的历史、现实、人文等方面,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中国国家画院组织院内创作力量集中创作并向全国和世界招标,组织国内外优秀艺术家进行创作。2013年,中国国家画院开始实施小规模丝绸之路沿线的前期考察。

2014年8月2日,“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考察写生团观摩石窟壁画

2014年8月2日,“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考察写生团观摩石窟壁画

自2014年“丝绸之路美术创作工程”(“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前身)正式启动以来,以杨晓阳为代表的中国国家画院全体领导班子、工程评委以及相关工作人员为工程的顺利实施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劳动。通过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申报、社会招标、名家推荐、海内外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艺术家联络邀请等方式,广泛地团结国内和海外的艺术家,组织了多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采风写生活动,其间经历了草图的初选、汇看研讨30余次,并多次举办阶段性成果写生展览,积极推进工程的实施。

2014年项目正式启动后,结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主题实践活动,画院开始分“草原丝路”“沙漠丝路”“海上丝路”“茶马古道”“理论考察”五路,组织大规模的采风写生,同时,走进成都、广西、延安、宁夏等地区开展帮扶活动。之后化整为零,切合主题,由个人选择路线出行写生,采风团队的足迹遍布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四川、云南、贵州、新疆、西藏、河南、山西、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

2015年,“丝绸之路美术创作工程”更名为“‘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意在动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参与,更好地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宏伟蓝图,最终留给国家的将是一份完整的、由世界各地艺术家创作而成的美术作品珍藏。“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激发了全国“一带一路”主题创作的活力,引发了“一带一路”的“写生热”“创作热”。在项目全体参与者的努力下,“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取得了实实在在、有目共睹的成绩。

2015年10月29日,“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考察写生团在乌兹别克斯坦写生

2015年10月29日,“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考察写生团在乌兹别克斯坦写生

“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契合国家发展战略,覆盖区域广、涉及国家多、参与艺术家多,“国际性”也成为此次工程的最大亮点。2016年,“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开启国外艺术家的申报工作。中国国家画院有计划地通过文化部外联局、各国使馆的文化参赞文化处及中国国家画院的海外基地进行联络,确保了更多国家最优秀的团体、个人能够参与进来。“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知名艺术家都积极报名参与选题创作,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名国际艺术家的作品参与其中,共收到草图300余件。经过7轮汇看评审,截至目前,有67件海外艺术家作品通过阶段性评审。

与此同时,海外写生调研也拓展到印度、法国、俄罗斯、英国、德国、比利时、卢森堡、阿尔巴尼亚、马耳他、希腊、保加利亚、乌克兰、白俄罗斯、土耳其、格鲁吉亚、伊朗、埃及、毛里求斯、斯里兰卡、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尼泊尔、缅甸、泰国、越南、新加坡、菲律宾、韩国、日本、乌兹别克斯坦、意大利、阿根廷、澳大利亚、美国、巴西等“一带一路”沿线数十个国家。

2017年9月12日,“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草图汇看会现场

2017年9月12日,“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草图汇看会现场

“集中一批最好的画家,创作一批好作品,建立一批画室,给国家留下一批收藏”,这是中国国家画院在2010年就提出的宏伟目标,“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的成功实施,无疑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作为该项目的总体策划者和执行主任,杨晓阳认为,该工程体现了4大特色:1.高层决策,由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2.参照丰富,前两次国家重大美术创作工程中的组委会、艺委会成员,以及参展作者中的重要成员继续参与该工程,保证了该工程主体的层次和质量;3.运行团队的实体体量最大,参与的艺术家和国家数量最多;4.组织领导得力,由文化和旅游部领导亲自担任组委会、艺委会主任。工程实现了4个方面的突破:1.创作题目在题材范围内可以自拟;2.作品尺寸根据需要可以自定;3.作品的形式、材料多样创新;4.同样的题目可以由不同艺术家重复创作。工程最终实现了4个方面的目标:1.锻炼和组合了强有力的创作队伍;2.创作了一批高质量作品;3.形式有突破;4.理论有建树。

2018年11月21日,“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国内作品验收评审现场

2018年11月21日,“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国内作品验收评审现场

《中国美术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打造中国当代美术的舆论与科研阵地

2009年,杨晓阳到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后即提出了创办《中国美术报》的构想。2015年,经过5年的努力,创办《中国美术报》的申请最终获得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批准。

2015年12月26日,《中国美术报》创刊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美术报》遵循“专业化、人文化、国际化、市场化、网络化”的办报理念,以“弘扬中国美术精神,彰显中国美术气派,建立中国美术标准,创新中国美术风格”为宗旨,坚持“二为”方针,坚持学术立报,力求服务中国美术家,推动中国当代美术发展。这份报纸一经面世就得到了美术界的关注。

2015年12月26日,《中国美术报》创刊大会现场

2015年12月26日,《中国美术报》创刊大会现场

2017年,中国美术报网、中国美术报App客户端同步上线,《中国美术报》进入融媒体时期,覆盖面更广、传播方式更为灵活。同时,《中国美术报》发挥媒体优势,打造了一系列展览品牌。2017年9月举办的首届“凤凰艺术年展”,在文艺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之后在凤凰古城举办“自塑──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跨文化视野中的意大利当代艺术展”“中国艺术家平行展”等一系列“凤凰艺术系列展”;同时,报社始终关注少儿美术教育,2018年推出了“金童星──全国少儿美术大展”。

2017年9月22日,首届“凤凰艺术年展”现场,靳尚谊接受颁奖

2017年9月22日,首届“凤凰艺术年展”现场,靳尚谊接受颁奖

2018年2月6日,《中国美术报》出报100期典礼现场

2018年2月6日,《中国美术报》出报100期典礼现场

创刊至今,《中国美术报》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敢于面对各种问题,勇于批评美术界存在的不良现象,它在专家认可与为大众服务、纸媒与互联网、新闻传播与报业经营等问题上,不断探索、提高。如今,报纸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反馈。文化和旅游部报刊阅审组认为报纸高端,有学术性、专业性,同时对于一些美术界的不良现象敢于批判;在多次研讨会上,美术界的专家们也对《中国美术报》给予高度肯定。他们认为,报纸聚焦当代,提倡争鸣,以大容量、全方位的特色,选题制的方式,在中国美术类报刊中具有唯一性。4年来,《中国美术报》凝聚了许多忠实的读者,他们认为,该报网罗世界各地的前沿美术信息,推荐优秀艺术家,对新闻事件的报道有事实、有观点,是有态度的美术类专业报刊。

这份报纸作为中国美术界的一面旗帜,一直致力于服务美术大众,引导健康审美,批评不良现象,推动美术探索,促进学术深化,正成为一家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媒体。《中国美术报》还将继续改革,争取在内容和传播方式上有更大突破。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建立把研究工作提到了新高度。

2013年10月,杨晓阳修改东扩工程方案

2013年10月,杨晓阳修改东扩工程方案

东扩工程:夯实大国画院的硬件基础

中国国家画院现有建筑筹建于1980年,以传统苏州园林及北方民居为特色,已经成为特色文化空间,但使用面积只有4000平方米。随着国家画院规模、职能以及所肩负任务的不断扩大和提升,目前,办公硬件条件和办公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画院整体职能与实际条件越来越不匹配。

在国务院领导、国家发改委、北京市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中国国家画院的东扩工程于2012年动议。近年来,院领导一直把东扩工程当头等大事来抓,每年都将其列入重点工作之一。2013年完成项目立项、整体设计和项目招标等前期工作。2014年,完成了与相关方面的五方协议。2015年,加大推进力度,完成初步设计方案专家评审,申报规划部门审批初步设计图纸,及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批概算投资。

2016年10月31日,中国国家画院东扩工程奠基仪式现场

2016年10月31日,中国国家画院东扩工程奠基仪式现场

2016年10月31日,中国国家画院东扩工程正式奠基。杨晓阳在奠基现场说,这是一个可以载入中国当代美术史和中国国家画院建设史的大事。长期以来,中国国家画院的发展深受办公和创作用地不足的制约。一个强大的中国,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既要有大师,也要有大楼。自计划扩建画院以来近十年的酸甜苦辣,每一位画院人都铭记在心。如今,梦想将变成现实。该项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改善中国国家画院的专业创作条件,改善创作设施和环境,极大地有利于画家们拿出更多优秀的美术精品和学术成果,为国家的文化建设留下宝贵的艺术财富。

中国国家画院东扩工程建筑占地约1.1公顷,总建筑面积约3.4万平方米。工程竣工后,中国国家画院的基本工作职能将得到保障,与现有的院址形成一个整体。新综合业务楼将汇聚、陈列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艺术家的经典作品,全面实现中国国家画院的创作、研究、教学、收藏、交流等现代化职能。2019年1月8日,中国国家画院东扩工程举行了大楼封顶仪式。中国国家画院新楼建成、各种条件完善后,将成为中国美术界凝聚画家、富有向心力的根据地,成为中国美术家的精神高地和家园。

2019年1月8日,中国国家画院东扩工程封顶仪式现场

2019年1月8日,中国国家画院东扩工程封顶仪式现场

以大型系列项目留存新中国美术足迹彰显中国美术写意精神

自2010年以来,中国国家画院陆续启动“岁月丹青”“南北对话”“新中国美术家”及“写意中国”系列年展等项目,通过纪录片拍摄、作品展览等形式,形成了对老中青艺术家的全年龄段和全国地域的覆盖,为中国画坛留存了宝贵的资料。

2015年12月2日,《岁月丹青》前 60 集精品光盘发布会现场

2015年12月2日,《岁月丹青》前60集精品光盘发布会现场


“岁月丹青”“南北对话”“新中国美术家”系列

2010年,由中国国家画院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合作推出的90集大型美术文献纪录片《岁月丹青》正式启动,这项国家级工程是目前最全面的美术影像文献抢救工程,是国家第一部美术类口述影像史。

为全面反映当代中国艺术面貌,中国国家画院以两个大型展览项目展现、记录和梳理了最重要的艺术家和作品。2012年8月18日举办的“南北对话——中国当代画家创作成就展”选择了60—70岁的南北国画名家,以对照的方式充分体现地域性特点在中国画创作中的重要价值。“新中国美术家”系列展览以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选择1949年以后出生的优秀美术家,通过展览、学术研讨、出版展览作品集、拍摄专题视频资料片等方式,为当代美术史研究留下一部完整、鲜活的新中国美术史料。2013年12月28日,以江苏省的美术界作为第一展。目前,“新中国美术家”展览项目已完成了对江苏、浙江、陕西、贵州、广西、四川、甘肃、山西、江西、黑龙江、福建、山东、湖北、重庆、云南、青海等近20个省份的展示。这个系列推出了全国多省60岁以下艺术家共计300余人。

2012年8月18日,“南北对话——中国当代画家创作成就展”开幕式现场

2012年8月18日,“南北对话——中国当代画家创作成就展”开幕式现场

“写意中国”系列年展

杨晓阳认为,在中西绘画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建立中国画特有的批评语汇和标准体系的重要性逐渐显现。作为国内美术领域最重要的创作研究单位,中国国家画院将“写意”理念置于年度展览的高度,不仅是其自身学术定位的彰显,同时向社会呼吁写意精神的历史性回归。自2010年开始,中国国家画院启动了“写意中国”系列年展作为中国国家画院一年一度的重要展览。该展览旨在对各院一年来的研究、创作工作的总结和展示。展览集中展示国画院、书法篆刻院、油画院、版画院、雕塑院、公共艺术院、青年画院各专业院近300位研究员年度创作最新成果,突出学术性、创新性,展现出以中国国家画院画家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们的艺术创作水平和整体风貌,以及“大美为真”的艺术追求。

2013年10月31日,“写意中国·2013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书法、版画邀请展”开幕式现场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现场,谈到中国画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写意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时尚,这是继2014年初在巴黎国际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中提到“写意油画”后,一年内第二次强调“写意”在中国文艺创作中的重要性。这也同时说明,经过了9年锤炼的“写意中国”展览,作为以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作品为阵容的高端美术展览,真正契合了国家文艺事业的发展要求,体现出中国国家画院弘扬“大美为真的写意精神”这一学术主张。

持续推动中国美术海外推广展现大国美术格局

近年来,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均十分重视美术在文化竞争中的作用。然而,诸多国际著名展览展示的中国当代美术作品,大多是以西方艺术价值为标准,西方世界对当代中国美术也多有误解与偏见。中国国家画院“对内代表国家,对外代表中国”,因此,针对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当代美术发展水平“渴望了解,但仍缺乏认知”的现状,以及中国艺术家越来越多地与国际美术界产生联系的需求,中国国家画院发起实施“中国美术海外推广工程”。此工程通过展览、讲座、论坛、考察、写生等一系列活动,强调“整体推出与名家引领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推广相结合”,集合中国当代美术最强阵容,以当代艺术精品展现时代风貌。

2012年8月,“中国风格——中国国家画院著名画家邀请展”赴美国展出现场嘉宾合影

2012年8月,“中国风格——中国国家画院著名画家邀请展”赴美国展出现场嘉宾合影

中国风格品牌展

一直以来,中国国家画院致力于将当代主流的中国艺术带到全世界更广阔的地方,自2012年开始,举办了“中国风格”系列品牌展,让东方的笔墨情致可以被更多的观众所欣赏和理解。2016年,“中国风格——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精品国际巡展”项目得到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由中国国家画院外事办公室与艺术交流部共同承办。展览涵盖“中国国家画院国画扇面作品展”“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作品展”“中国国家画院版画作品展”“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作品展”。项目开展3年来,中国国家画院带着一批经典之作,已先后于美国、泰国、马耳他、俄罗斯、比利时、卢森堡、阿根廷、澳大利亚、日本、毛里求斯、埃及、韩国、法国、白俄罗斯、缅甸、尼泊尔、斯里兰卡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展示,并在当地配合举办相应的艺术讲座、论坛等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国风格”系列展览,尤其是逐渐扩大规模的中国水墨展,让世界各国友人身临其境体会到中国文化、艺术之美,对促进中外美术交流、加深中外文化间的相互了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016年7月11日,“中国风格——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精品国际巡展”马耳他站展览现场

2016年7月11日,“中国风格——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精品国际巡展”马耳他站展览现场

水墨东方主题展

2016年11月和2017年11月,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支持的中国国家画院“中国水墨国际推广”项目的系列活动之一“水墨东方——中国当代水墨展”分别亮相意大利和美国,并于同期举行研讨会。“水墨东方”系列展览由阵容强大的中国当代水墨画家队伍组成,为域外观众展现了当代中国水墨发展现状,将写意精神与中国水墨中的当代、超当代意味带到了遥远的海外,为中外艺术家与美术爱好者建立了互相交流、理解的平台。

2016年11月25日,“水墨东方——中国当代水墨意大利展”开幕式现场

2016年11月25日,“水墨东方——中国当代水墨意大利展”开幕式现场

写意中国国际美术展

早在2012年,“写意中国·2012美国迈阿密国际美术展”便第一次将中国国家画院“写意中国”的品牌带出了国门。作为中国国家画院重要的年度展览,此系列展不仅在国内引起了较大反响,还先后来到了美国、德国、乌克兰等国家,展览挖掘中国艺术的本质特色,展现中国国家画院的整体创作面貌和学术水准,也将东方的写意精神以更为具象和生动的形式介绍给了全世界。

中华意蕴油画展

百年来,油画作为来自西方的画种之一在中国生根发芽,已逐渐形成了中国的“写意油画”并逐渐与东方文化艺术相融合,结出了属于本土的果实,由初期传入的“西画”已逐渐被誉为“中国油画”。作为一个包含了全画种的专业创研机构,中国国家画院担负起了促进中国油画不断发展的任务,在中国油画取得了丰厚成绩之后积极地将它带出了国门。由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策划组织的“中华意蕴——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国际巡展”最早在2014年被国家艺术基金批准立项,2016年7月13日在法国巴黎布隆尼亚宫展出。此次国际巡展是油画院组织的中国油画界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一次高水平出国展览,第一次大规模地向法国和整个西方社会展示了中国当代油画取得的艺术成就,宣传了中国当代的文化精神,取得了积极的交流成果。随后,“中华意蕴”展览又先后举办了国内汇报展以及意大利巡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2016年7月13日,“中华意蕴——中国油画艺术国际巡展”法国展嘉宾合影

2016年7月13日,“中华意蕴——中国油画艺术国际巡展”法国展嘉宾合影

完善美术理论体系研究填补国内学术研究空白

中国国家画院作为一个国家级创研单位,尤其近10年的发展,始终遵循的是美术创作与美术理论研究“两条腿走路”。而在这其中,美术理论的研究无疑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多年来,中国国家画院以美术研究院为主的优秀理论研究队伍组织了许多重量级的学术活动与项目,如《中国现代美术史》《中国画院史》《中外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研究》的编纂,“经典画论翻译工程”等项目的研究和著作出版,“荆浩论坛”“长安论坛”等多项国际学术论坛的主办等,其中多项研究填补了国内学术研究的空白。

经典画论翻译工程

由中国国家画院主持、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执行的《中国古代美术丛典今译》翻译工程是在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杨晓阳推动下的一个重大文化战略项目。中国传统画论记录了中国画家的个人技法和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理念和中国人的智慧,也是中国人看待世界、表现世界的一种独特的方式。2014年,由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牵头,启动画论翻译工程,邀请目前国内理论界的专家、学者、翻译家,在众多古代文艺经典、画论中精选具有代表性的论著论述进行翻译。从文言文译为白话文,再翻译为若干外国文字,预计翻译约150万字。中国国家画院针对此项工程已召开了多次研讨会,针对项目的开展、内容的制定、释译的标准等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这项工程力图使中国文艺理论和美术创作、艺术研究被当下浮躁的艺术界逐步认识,进而影响世界。该工程对于中国传统画论的体系性认识、中国文化理念的传播和中国美术的发展,以及中国美术话语的建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画院史》

自古以来,“画院”便是中国美术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国家画院组织申报并完成的国家重点课题艺术类项目《中国画院史》,是国家“十二五”重点课题,获批为2010年度唯一的美术理论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此项目主持人为杨晓阳,由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美术研究院院长张晓凌负责,美术研究院研究员顾平具体执行。从2012年8月立项以来,由美术研究院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完成编辑任务,2018年元旦结项,2018年3月通过结项,拿到结项证书,前后共历时7年之久。《中国画院史》这部关于画院的鸿篇巨著分上(古代画院史)、下(现代画院史)两卷,全书共二百余万字。上卷研究中国古代画院史,共分十章,下卷研究中国现代画院史,共分三章,从夏商周至民国的官方绘画的历史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画院发展都囊括其中。编写《中国画院史》一方面总结画院的历史成就,另一方面对当下画院的建设和发展有着借鉴和启示作用。

/website-webapp/ewebeditor/uploadfile/30 《中国画院史》书影

《中国画院史》书影

《中国现代美术史》

《中国现代美术史》(1840—1989)是由张晓凌担任主编的国家重点课题,是目前最为完整和系统的一部关于中国现代美术史的著作,以170余年的中国美术发展为线索,论述了一百多年来中国美术发展的脉络和基本面貌。全书体系完整、结构合理,以四卷本、300万字、3500余幅图的规模深入研究了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起承转合和演进过程,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当代意义。

全院合力向大国画院开拓进取

多年来,中国国家画院对政治建设、教学培训、展览展示、收藏、公益扶贫与“双扎根”采风写生等各项事务长抓不懈,步伐坚定地向着更加规范、更加学术、更加广博的大国画院的方向迈进。

2017年7月20日,中国共产党中国国家画院第一次党员大会

2017年7月20日,中国共产党中国国家画院第一次党员大会


党建

中国国家画院党组织在文化和旅游部党组的关怀和指导下,认真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思想规矩放到重要位置,自觉维护中央权威。2017年1月20日,中国国家画院党委和纪委正式成立,杨晓阳兼任党委书记,这对进一步加强党对画院的领导、巩固党在画院的地位、推进画院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委和纪委成立后,积极组织各分党支部开展学习、参观、讨论等活动,推进了中国国家画院党建工作上新台阶。

教学培训

中国国家画院的教学培训工作通过加强全国美术创作人才的培训,扩大美术培训的规模,丰富美术教育和普及的形式,吸收全国有潜质的优秀美术人才进入名家美术工作室,接受名家的亲授。上世纪80年代建院初期,中国国家画院便组织院里老画家开班授业,杨晓阳上任以来,继续加强了全国美术创作人才的培训工作,扩大了美术培训的规模,丰富了美术教育和普及的形式,先后培养艺术人才5000余人(次),成为国内最具成果与影响力的中国画及书法教育培训基地之一。2013年11月28日,“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成立,为国家画院理论研究和学术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和更广阔平台,标志着中国国家画院的学术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也标志着中国国家画院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准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培养专业人才、促进学术交流、深化创研结合、推进科研创新等方面将取得更大的成就。2017年,中国国家画院对教学工作做了新的调整,将推行了多年的导师工作室教学与全国画院专业创作人才培养工作并重,双管齐下,多形式、多层次地培养艺术人才。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国家画院已成为国家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基地。2018年决定成立的“中国国家画院美术博物馆”和“中国国家画院美术学院”也在筹备之中。

2013年11月28日,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揭牌仪式现场

2013年11月28日,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揭牌仪式现场

公益扶贫与“双扎根”采风写生

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中国国家画院始终坚持公益性质,并把社会效益、公益形象放在首位。西南旱灾、玉树地震、雅安地震……面对天灾,中国国家画院第一时间积极伸出援手。成立“中国国家画院扶贫基金”,在广西和延安多年建立扶贫基地,为广西偏远山区捐赠爱心物资、组织贫困小学生来京圆梦、开展“大手拉小手”,资助留守儿童700余人,在延安植下“中国画家林”……中国国家画院以丰富多样的形式践行着自己对公益事业的追求。为了将公益性救助活动常态化,中国国家画院每年均在扶贫工作上投入很大精力,并将公益活动形成长效机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15年2月4日,在“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活动中,杨晓阳与延安石门乡晋塔村村民交流

2015年2月4日,在“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活动中,杨晓阳与延安石门乡晋塔村村民交流

“艺术源于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艺术创作要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中国国家画院一直以来也保持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优良传统,制定了深入生活,“三下乡”“三贴近”工作的具体实施办法,包括与基层联系点的活动方案,元旦、春节期间开展“文化进万家”下基层活动等,现已走过了青海、甘肃、宁夏、山东、陕西、山西、湖北、河南、四川、江苏、广西、云南、贵州等十几个地区,在支援地方美术普及、走进老区、聚焦西部等方面卓有成效,全面不断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中国美术事业发展做作贡献。

摄影:王保胜、盛鸣、张世博、武广宇

编辑:彭越

责任编辑:陈敏 本文由中国书画家数据库信息中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inanap.cn/news/2019/01/16/archives/1294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info@chinanao.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